创意青春,季忆留夏,第三届科技与文化夏令营侧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刚度过六十周年华诞,这所以"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为校训的学校在谋求新的方向——发展有科大特色的"新文科",提出培养"具备较强的科学技术基础,拥有人文智慧和科技伦理"的引领型人才的宏伟目标。藉此天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三届"科技与文化"夏令营,张开胸怀,招揽英才,迎接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大学生!
初识科大——携君游瀚海,犹如故人归
志愿者们早早地来到了一路同行酒店,架起宣传画,铺开接待台,迎接营员们的到来。志愿者们将各个环节安排的井井有条,从营员的身份核验,到物料发放,再到登记入住,一切都有条不紊。想营员之所想,急营员之所需,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的优秀大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科大的温情和人文精神。
下午,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营员畅游瀚海园,热烈的橘红色文化衫与烈日交相辉映,为校园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校史馆是第一站,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大校史画卷在营员们的面前铺展开来——从建校之初的使命与担当,到南迁合肥的浩劫与磨难,再到不拘一格、勇立潮头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营员们真实地体会到了这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科大博物馆,汪明辉师兄的讲解简洁凝练,幽默风趣,为营员们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之旅。走出东校区,营员们在易文文师姐的带领下又来到北校区,参观文物保护实验室和钱临照图书馆。馆长褚龙飞副教授给营员们展示了我馆珍藏的各种古籍,介绍了古籍网络数据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面前,大家啧啧称奇,不少营员发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傍晚时分,营员们来到体育教学中心会议室,大家期待已久的营员见面会即将在这里召开。首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教授向各位营员表示欢迎,向大家介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情况和科大"新文科"的发展情况,强调中国科大的新文科是有科大特色的人文学科。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石云里教授和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周荣庭教授分别对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进行了介绍,指出各个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希望大家能够在夏令营学习和参观过程中重新认识中科大,认识新学科。随后营员互动环节气氛非常活跃,主持人张雲涵师兄和程秋霞师姐风趣而有内涵,通过游戏"根据姓名 描述他人"进行小组介绍。营员们发挥自己的才华描述同伴,有的甚至用诗句或者说文解字来解析同伴的性格,全场笑声不断。
营员们身着七彩斑斓的营服参加开营仪式。大礼堂座无虚席,副校长杨金龙主持,校长包信和院士致辞,欢迎全体营员。包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选择科大就是选择科教报国,选择科大就是选择卓越,选择科大就是选择一流"。稍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龚流柱教授对科大的历史与当下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党委书记舒歌群教授为各营授旗,我营旗手李魏同欣从舒歌群书记手中接过了第三届科技与文化夏令营营旗,开营仪式在礼炮声中落下帷幕。
了解人文——理通文史哲,气贯天地人
开营仪式结束后,营员们开始进一步的科大人文探索之旅。科学技术史分营的营员在志愿者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参观了理化中心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唯一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为了一瞻这里的风貌,同学们耽搁了吃饭时间,一直到1点才不舍地离去。
根据安排,科技史分营的营员们参观了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两门学科中常用的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这里的师兄师姐为他们一一介绍这里专业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使营员们深深感受到了"硬核"科技手段在人文学科研究中释放的强大能量。
科技传播分营的营员们则在志愿者叶子昂、张瑞、李莹的带领下参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大讯飞和华米科技。在先进技术研究院,营员们参观了以类脑智能开发平台、"佳佳"机器人、龙芯3A3000芯片、墨子号模型以及光伏农业系统的创新成果展。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营员们听取了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的介绍,参观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在新媒体研究院,营员们看到了新媒体的演示和介绍,通过装扮和科普游戏以及AR足球教学、阅读AR书籍《消失的世界》和《未来机械世界》亲身体验了AR技术的奇妙。
当然,学术报告才是夏令营的重头戏,也是营员们了解学科、确定未来研究方向的主要途径。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里,十余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为营员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术盛宴。
在题为《观乎天文,知于人文》的报告中,以石云里教授为首的天文学史团队老师们集体亮相。石云里老师介绍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研究成果;关瑜祯老师介绍了"精密科学史"、巴比伦天文学史等;钮卫星老师介绍了中西天文学的传播,以及传播的载体、对历法和社会的影响等;朱浩浩老师介绍了明清时期科学与儒学的关系。科技考古团队的范安川副教授、崔启龙老师分别做了《科技考古漫谈》、《小视野,大世界——显微镜下的食物生产革命》的学术报告,文物保护团队的龚钰轩老师和两名博士生介绍了《文物保护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史团队的任安波老师通过《屠呦呦与青蒿素》、刘培老师通过《荣耀与挫败:浅谈中国核燃料后处理事业的历史故事》分别介绍了中国科技史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营员们收获了知识,也启发了思维。
而科技传播分营的同学则领略了另一种学术风格。褚建勋老师的讲座《科学传播:新学科、新思维》介绍了科学传播如大数据等对传播学革命性的突破,指出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应该考虑到范式研究,对理论发展有所贡献。周荣庭老师的讲座《沉浸式媒体技术的创新实践与创业探索》对科技传播系和新媒体研究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汤书昆老师的讲座讲述了新闻传播学以往的发展历程,然后又分析了当下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学科的发展做了展望。另外,张燕翔老师的《探索新媒体技术与人文的交融及创新》、孙鹏老师的火星文、徐奇智老师的《科学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梁琰老师的《美丽化学》也都使他们收获颇丰。
在紧凑的学术报告之余,夏令营还安排了师生见面会和师兄师姐见面会。7月16日晚,全体营员、志愿者和相关专业老师在东区教工餐厅在温馨中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探讨问题,现场气氛十分融洽。17和18号,两个分营分别举行了师兄师姐见面会。在科技史分营的见面会上,纪辰、张雲涵、樊婧、顾纯光、高军等师兄师姐分别代表各实验室、课题组进行了发言,介绍了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概况,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张甦师兄做了就业和生涯规划的指导。接下来师兄师姐分别与感兴趣的营员进行面对面小团体聊天,交流讨论师门组成、平时科研酸甜苦辣,感想,未来打算……科技传播营的郑斌、琚砚函、张瑞、方玥、赵静雅、张瑞、李莹、张淑雅、李珮等师兄师姐分别介绍了在科大的科研、生活,以及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和成果。
营员们感受到了我院师生真诚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无论是老师们在学术报告表现出的脚踏实地的严谨,师兄师姐们在学业、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坦诚相告,还是师生交流会上老师主动与略显腼腆的营员的亲切交流,都令营员们深受感动。
情定科大——聚散终有时,归期自可期
7月18日晚的营员见面会,科学技术史分营的金木水火土五个组和科技传播分营的生旦净末丑五个组轮流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歌曲串烧和合唱、诗歌朗诵、将夏令营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变成一首歌……"生"组改编的科大版《纸短情长》包含温情
我随你步入科大,看尽庐州繁华
我会更努力,理实交融的意义
指引我们前进创造奇迹
我的故事还是关于你啊
在猜歌名游戏环节,"木"组和"丑"组胜出,获得了科大纪念明信片和书签一套。整场晚会洋溢着离别的不舍之情,令人难忘。
营员的夏令营追寻梦想的旅程尾声,但是他们已经与中国科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这群追梦人来说,在科大留下他们的印记,无疑是这个七月最珍贵的回忆。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朱玥玮同学深情地写道:
开心所在,是又结识了一批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虽然离别时说着有缘明年科大见是真的明白,我们这一群人是缘之所至,见与不见均不可期,但只愿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若干年后学有所成,相遇于某场论坛、某次会议,还能回忆起这场夏日限定的友谊。科大的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极具个人魅力。老师们穿着统一的服装,骄傲地介绍着自己团队的成果,谈起自己的学术研究当真是眼里有光。他们是一群为了学术理想聚在一起的人,一起将项目做成,将成果推出国门。老师们的风貌深深影响着我们,至少是我,渴望着能来到这样一个团队里,追随老师的步伐,在老师的带领下扬帆起航。
所谓值得,乃有必要,有价值。不来此一遭,我不会开始尝试打破我心中文科理科的天堑,不会发现我其实一直没有忘记小时候作文本上写的"我想拥有一个实验室"的梦想;自问自己这四天半努力过,所以值得;拿到最后的合格证,更是值得;见到这些可爱可敬的科大老师,以及和自己一样愿意奋力一搏的各家学子,最是值得。就像那晚我们小组的歌,科大仿佛庐州月,我们都是追光者,月光清冽闪耀,我们因她而有梦可做,皓月当空,看影子,我们多么渺小一个我,抬头望,月下的你已不复当年模样。所以,向前一步,科大也许等着我。言尽于此,简单的拥抱胜过了万语千言;一起努力过就值得纪念;挥挥手告别,我的伙伴;不说再见就一定会再见。
聚时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聚散终有时,归期自可期。愿你们青春奋斗的梦想成真,愿来年九月,我们相约南七里,一起为科技人文的理想而努力,让这所大学、这座城市共同见证我们的奋斗和友谊!